书系列(一):《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读后感

搬家前的几周找了个周末的下午,坐下来把村上春树的这本小说一个人安静地看完了,事后虽然想着要写点什么,但是一直无从下手,正好又赶上自己遇到了一些事情外加搬家的事要处理,于是便一直搁置了下来。今天听完机核关于攻壳机动队的节目之后,想着把之前更换配置时清理掉的开发环境什么的重新弄好,于是也就顺手把 HEXO 又重新在本地搭了起来,既然如此了于是乎想着干脆动手把这篇早就预定的文章完成了算了,也算是给自己一直计划的几个系列开个头。书系列大概会是写一些关于阅读相关的东西,主要还是关于文字类的,至于漫画相关的要不要放到这个系列里还没有想好,等我把《东京玩具箱》看得差不多了再做决定好了。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这本书的书名便多多少少暗示了这本书所要讲述的内容,“巡礼”一词原本多用于朝拜一类的活动,书名里既然用到了这个词,那么多半是这个叫多崎作的人要为了什么来去一些不寻常的地方见一些不寻常的人或是做一些不寻常的事,联想到村上春树一直以来的风格,这本书里多半是要讲一个人发现自我的故事吧。带着这样的想法翻开了这本书的我发现自己错得离谱,从书名开始我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作为音乐狂热爱好者的村上春树,“巡礼之年”怎么可能不是指李斯特的钢琴独奏组曲呢?

就村上春树以前的小说来看,虽然登场人物一般也不会仅仅局限于一两个人,但给人的感觉是哪怕两人之间有着很强的羁绊,但互相之间却仍然是完全独立切割开的个体,冰冷而又陌生。可在这本小说里,村上春树似乎改变了一直以来的想法,描写了一个更加具有整体性的故事:主人公多崎作和他那几个“颜色”各异的朋友组合到一起,才是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在故事的一开始,作者便直白地告诉了读者,主人公的完整人格,破碎了,那么接下来的故事顺理成章的就是作为主人公的多崎作将这些残片搜寻回来,重新找回具有完整人格的自己。故事线本身并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地方,村上春树明显也没准备在这个故事里去布置什么特别的暗线,全文读下来看,这本小说里的故事只是作者为了向读者传达某种情感和想法的介质,只要能自圆其说,故事本身的精巧程度并不被纳入考量范围之内。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这次村上春树讲了一个更有整体性的故事的原因,支离破碎的人物关系很难胜任“介质”这么一种角色,之前的那种形式更多的是需要靠故事情节的穿插和推进来间接向读者表达自己想要告诉读者的事情。

当然,这本小说本身虽然不是依靠情情节去“取胜”,但是一个讲得不错的故事自然能成为更好的介质,这次村上春树所讲述的故事,绝对值得打上一个高分。多崎作在敏感的年龄被自己最好的朋友们抛弃坠入深渊,大学时遇到灰田后的那些奇妙又诡异的经历,工作后爱上沙罗并被沙罗开导,最终能够做到去直面过去发生的一切并堂堂正正地面对心爱之人。虽然叙事的手法上采取了不少了插叙,但是故事本身可以算得上是非常流畅,同时情节的设计上也没少了具有村上春树特色的神秘主义。分开成一段段来看的话,除了本身就扮演着全篇里唯一意识流作用的灰田的那一段之外,每一段故事的起承转合都指向性明确,而在整合起来之后也能明显地看出每个情节所起到的作用:起初的堕落给故事开了一个基调明确的头,并清楚地交代了整个背景,而灰田的那一段则是负责传达一种混沌的状态,承接前一段的故事情节并为展开后一段做准备,到了多崎作和沙罗的交往则开始准备把整个故事推向最核心也是最值得关注的高潮部分,在多崎作弄清楚了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并真正解开了心结后,准备堂堂正正面对沙罗的部分则是起到了尘埃落定的效果。乍一看最后似乎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但是就像之前所说的,这本小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个故事最后怎么样了,而是作者到底有没有能够通过这个故事里所描述的主人公心理和精神状态的转变给读者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所以多崎作最后能够清清楚楚地、明明白白地、堂堂正正地去面对沙罗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就已经是给这个故事和这本小说画上了最完美的句号,故事至此也就相当出色的完成了作为“介质”的任务,帮助作者将自己的想法强而有力地传达给了读者。

比起以前村上春树作品里惯有的那种哀伤和无力感,毫无疑问这本小说要积极和阳光得多,虽然故事里“白”的死依旧不算完全弄清楚了,但是很多时候不清不楚也是人在生活中必须要去面对和接受的一种状态。小说开篇之所以描述的那种几个人亲密无间的相处模式,更多的像是在告诉读者,这种才是真正的虚伪和不现实,所以这种模式最后破裂了,玻璃渣子碎了一地。村上春树用多崎作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与其他人打交道,自然不可能所有事情都能够至善至美,裂痕是不可避免的,去包容这些裂痕,不要因为发生了的事情给自己设置太多的坎,积极地去面对已经发生的每件事,才能让自己能够积极地去面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这样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这样去生活才能让自己不丢失掉自我,不陷入深渊。正如小说结尾处的一句话那样:

并不是一切都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

这句话是多崎作在芬兰湖畔和“黑”作别时没想到的那句话,村上春树也不忘给这件事加上自己的注脚:

不知为何,恰如其分的话总是姗姗来迟,错过最恰当的时机

人生大致如此,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感觉到一种错位感,而小说的主人公则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错位感的终极表现,这种极其严重的错位感已经可怕到能够完全吞噬一个人的自我。而克服这种错位感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课,如果克服不了,就很有可能像开篇的多崎作一样,在只想着死这一件事的情况下以某种形式彻底“死去”。幸而村上春树也向我们展示了克服这种错位感之后的情况,还是多崎作在芬兰湖畔和“黑”告别时候的情景,在“巡礼”即将到达终点之时的主人公终于意识到:

作忽然发现体内临近核心处有个又冷又硬的东西,就像终年不化,完全冻僵的冻土芯。

也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这么一块“芯”,我们必须一点一点去消融掉这块“芯”,这块“芯”带给我们的痛楚和窒息感可能恰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是恰到好处的痛楚,恰到好处的窒息。这是他必须好好品味的东西。

这也是我们必须好好品味的东西,毕竟

那个时候,我们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拥有能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的自我。这样的信念绝不会毫无意义地烟消云散。